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再思考 来源:网络 编辑:马俊冬 时间:2022-11-11 18: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再思考 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中的中心化弊端,就是要打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中心化隔绝,消除中心与边缘的对立关系,确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等的主体地位,发挥二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考察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心理状态、兴趣爱好、价值理念、关注热点等,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育活动。打破教师的师道尊严与学生的自我封闭,打通师生之间的交流通道,开展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交心,师生之间建立起互信互助的朋友关系。 从实践主体维度培养学生创造性特点。马克思认为人是实践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践是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能动创造性是实践主体的基本特点。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问题,着力恢复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要目的在于凸显二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教学相长,辩证互动,平等对话,有效沟通。破除了主客分离的二元结构,也解决了教育结构的中心化问题,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从现实主体纬度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具体的。教育的根本旨归在于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状况和具体特点,促进其个性化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重学生现实的个性化特点。只有了解学生的具体现状,掌握学生的不同个性,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互动,良性交流;才能切实解决好学生的现实问题、思想问题,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获的创造性才能和个性化发展。 从社会主体纬度把握学生的社会性特点。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性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历史空间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特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教师)必须认识到受教育者学生的社会主体地位和角色。每一个学生都面临着家庭、学校、将来的职场社会三个层面的社会场域,成为(或即将成为)这三个社会场域的主体,扮演者(或即将扮演者)三个社会场域的不同角色,承受着(或即将承受着)这些社会场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教师)必须从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教育对待受教育者(学生),要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学生)已经承担、正在承担和即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曾经承受、正在承受和即将要承受的一些社会关系的影响。把学生放置在社会中进行教育而不要局限于学校的象牙塔之内,把学生作为社会人进行教育而不能单一的把他们当做单纯的孩子。 从历史主体纬度挖掘学生的价值性特点。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人是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彰显出一定的社会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秉承马克思这一主体性思想,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加强使命感教育,彰显学生的社会价值。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人类历史的绵延正是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绵延不绝的奋斗。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人类作为历史主体的必然肩负的责任,凸显的社会价值。新时代,加强历史使命感教育,社会价值教育,讲奉献,谈责任,对于激发青年一代奋斗激情,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从发展主体纬度聚焦学生的发展性特点。马克思唯物史观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价值旨归,揭示了主体性思想的另一层面内涵:发展性特点。人是发展性主体,发展是人的本性需求,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发展的价值旨归,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为指导,聚焦学生的发展性特点,关注学生的发展诉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了解、尊重学生发展的现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刘宁 西安医学院学生工作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已是悬崖百丈冰 |
中国文化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报网 wenhuabao.com.cn 合作qq:3367874305 举报邮箱:918825737@qq.com Copyright 2012-2021 中国文化报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