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生 玉树藏文化、生态、生活融合发展模式 来源:网络 编辑:马俊冬 时间:2024-10-18 13:44
近年来,玉树藏族自治州在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程中,以独特的“和谐共生”发展模式,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自然生态维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不懈探索、耕耘不止。 如今,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正以一幅生动绚丽的绿色发展长卷,缓缓展开在世人面前,展示着它独有的地域魅力与文化风采。这里,不仅是生态与人文和谐共融、相互辉映的典范,更是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梦幻之地。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处风景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缕绿意都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共同构建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和谐世界。 深度融合绘就生态文旅多彩画卷 “玉珠峰的美丽和壮观超出了我的想象,登山小镇的设施和服务也非常完善,让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我相信,随着登山小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玉珠峰一定会成为更多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首选之地。”一位登山爱好者表示。 今年8月,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迎来了一场盛大的登山盛会——2024年玉珠峰登山大会暨玉珠峰国际登山小镇开营仪式,此次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登山爱好者,还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自2010年玉珠峰大本营设立以来,已成功接待超过3万名登山爱好者与游客,见证了无数挑战与梦想的实现。如今,随着现代化登山小镇的落成,其完善的设施与高标准的服务将极大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有望成为大美青海国际旅游目的地最闪亮的名片,109国道最璀璨的‘新星’,生态文明高地最具价值的典范。”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府副州长、曲麻莱县委书记谭晟说。 欣赏草原美景、品尝红盐牦牛肉、体验古法采盐工艺和红盐足浴……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一场关于自然、文化、美食与健康的全方位探索之旅正在悄然展开。 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地处我国“三江成矿带”,由于特殊的地质结构,卤水盐储量丰富。白扎盐场是囊谦县建场时间最早、泉卤品质较高、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为古老的盐场之一。其历史悠久,有着千年开采制盐的经验,传承至今难能可贵。 “文旅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自启动实施了囊谦县旅游提质升级行动,按照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核心要求,我们县正打造本地特色旅游发展布局,以乡村旅游为抓手,重点培育盐浴、禅修、温泉、歌舞、陶艺5大康养体验IP,实施体验旅游带动全域旅游,与周边地区大景区的资源共享、线路联通、客源互送,促进共建共享共赢。”囊谦县委副书记、县长西然江措说。 为加速生态文旅融合的进程,玉树藏族自治州借着“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一东风,不仅按下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更以其独特的藏族风情与壮丽的自然景观为底色,精心绘制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生态文化旅游新画卷。 该州通过深度挖掘当地的自然与文化宝藏,创新性地探索了一系列旅游发展模式,包括但不限于三江源自然生态沉浸体验之旅、康巴文化底蕴深度探秘行、野生动物生态摄影探险游、自然科学探索与科考研学游、圣洁水源与药浴康养的净土之旅,以及挑战极限的“极地”高原探险运动游等,让游客在旅途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既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又极大提升了玉树藏族自治州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生态、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是我们探索的新路径,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文体旅游广电局的相关负责人满怀激情地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旅游模式,不仅让游客享受到一次难忘的旅行经历,更让他们成为传播玉树美好、守护这片净土的重要力量。” 和谐乐章携手共筑绿色家园 当第一缕晨曦穿透薄雾,轻轻拂过玉树藏族自治州隆宝滩国际重要湿地的水面,金色的阳光与波光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壮美的画面。此时,湿地生态管护员已整装待发,他手持望远镜,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仔细搜寻着水鸟的踪迹。脸上洋溢着的不仅是对工作的专注,更是守护家乡环境的自豪与热爱。
“过去我认为捡垃圾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但是通过管理站组织的培训后,我学习到了保护湿地、保护区日常巡护和野生动物救护等基本知识,让我觉得保护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用专业的知识来守护我们的家园,这份成就感是无价的。”湿地生态管护员的话语中充满了深情与坚定。 近年来,在响应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程中,根据属地化管理原则,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与玉树市隆宝镇党委政府共同探索出一条生态管护新路径——“保护区+社区共管”机制,将隆宝镇代青村、措桑村设为社区共管试点村,签订镇、村、社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共管协议与牧户管护协议,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措桑村和代青村分别组建社区共管生态巡护队,制定了湿地生态巡护员管理、巡护工作、巡护报告等制度,并通过付工资的形式,让保护区群众吃上“生态饭”,有效促进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和谐共生。 管护只是手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最终目的。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还与隆宝镇中心小学、德吉岭小学等相关单位紧密合作,由管护站牵头,合力带动保护区社区学校及社区群众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打造自然教育基地并建设绿色示范学校。 “孩子们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实地进行鸟类观察,参观自然教育基地、科普宣教馆,观看实时监测画面,了解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对整个生态的保护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未来他们将是生态保护的最主要力量。”隆宝镇中心小学一位老师表示。 相融共生文化、生态、生活焕发新生机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广袤草原上,一场关于“绿色革命”的浪潮正悄然兴起,在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过程中,政府携手当地合作社,积极推进“玉树牦牛”“玉树芫根”“玉树蕨麻”等特色农产品的全域有机认证工作。 “自从我们的牦牛获得了有机认证,不仅价格翻倍,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我们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加宽裕。”一位正在检查牦牛健康状况的牧民满脸喜悦地说,他的身后,是广袤无垠、绿草如茵的有机草场,一群群健壮的牦牛悠闲地吃着草。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玉树牦牛”榜上有名。至此,玉树藏族自治州已有5个农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分别是玉树牦牛、玉树扎什加羊、玉树黑青稞、玉树芫根、玉树洋芋,涉及全州农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37家。 “我们明确‘高端、有机、品牌’的生态农牧业发展定位,大力推进全域草场有机认证,旨在打造具有玉树特色的生态农牧业品牌体系。”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全域有机认证,我们不仅能够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还能够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的途径。” 在曲麻莱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牛羊毛编织技艺如同一股流淌在牧民血液中的温暖力量,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着世代相传的智慧。这种技艺编织出的织品,不仅具备保温防潮、经久耐用的实用特性,更深深融入了牧民们的日常生活和衣着之中,成为他们抵御严寒、装点生活的必需品。 “我们对传统编织技艺进行了改良,融入了更多现代设计元素,借助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被这些手工艺品所吸引,成为了我们增收的重要来源。”一位正在编织毛绒织品的牧民阿姐说。 在推进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过程中,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非遗传承人们并没有止步于传统的传承方式。他们深知,要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就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创新。于是,他们巧妙地将非遗项目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设计新颖的产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这种融合不仅让非遗项目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更为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活力,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对于未来,玉树藏族自治州文体旅游广电局的相关负责人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表示:“我们将继续推动文化、生态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文化。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将文化、生态资源转化为推动玉树藏族自治州发展的强大动力。” |
中国文化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报网 wenhuabao.com.cn 合作qq:3367874305 举报邮箱:918825737@qq.com Copyright 2012-2021 中国文化报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