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协同建设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网络 编辑:马俊冬 时间:2023-10-17 21:26
一、研究背景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同时,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35年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国体育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着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开创了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层面的系列战略目标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战略任务,以及按照体育强国的建设目标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工作要求,各地区结合区域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响应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号召,逐步推动区域协同建设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走深走实,进而迈向高质量发展。 二、地方实践 2019年9月发布实施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之后,国内各地持续丰富优化体育产品供给,推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不断激发体育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以达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为指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行动指南,也为未来川渝地区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自从意见和纲要实施以来,作为国内首批确定的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重庆市荣昌区、四川省成都市在推动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方面逐渐走深走实,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绩。 重庆市荣昌区。依托发布的《重庆市荣昌区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提出了引导培育体育消费、优化健身功能布局、发展体育赛事经济、加快体育组织改革、丰富体育消费业态、发展体育装备制造、打造智慧体育平台、完善体育消费政策、建立健全统计制度、深化体育交流合作的10大任务,多维度激发荣昌体育消费潜力。一是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将运动健康产业纳入辖区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范围,成立了运动健康产业链工作领导小组,也依托招商引资引进了中乔体育和中伟体育等企业。二是配套体育基础设施,将地区21个镇街92个村(社区)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7处,打造建设了濑溪河体育文化公园,布局建设了荣昌足球基地,以及规划建设了公园健身广场等,基本实现了100%覆盖率。三是推进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该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已达到2200余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约为3.01名,已经远超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基线。四是加大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力度,从2023年的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来看,2022年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达到178次,2023年计划举办马拉松、全民健身跑等各类体育赛事活动160次,可见其体育赛事活动举办方面已经贯穿全年。五是积极营造体育消费环境营,该区2020年举办了重庆市体育惠民消费季·荣昌区体育消费节,2021举办了“巴山蜀水·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站暨荣昌区第二届体育消费节等系列活动,有效拉动了群众体育消费。 四川省成都市。围绕出台的《成都市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了消费新动能培育、新氛围营造、新项目招引、新场景打造、新载体建设、新品牌塑造、新群体培养等7大行动和22项任务,全方面激发成都体育消费活力。一是推动体育科技制造业发展,成都支持并推动体育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以及游戏电竞产业发展,培育10个全国知名体育消费服务品牌,大力发展体育智能制造业,逐步迈向智能制造、虚拟赛事、云上健身、云上体育社交等未来新赛道。二是优化体育基础设施配置,依托大运场馆、城市绿道、商业街区、社区运动空间等,积极举办受众面广的线上线下体育赛事,加强体育公园建设,大力发展智能体育装备,持续提升科学健身智慧化水平,到2022年已打造了100个体育消费示范性新场景。三是推进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聚焦竞技体育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引育工程,深耕“赛事名城智汇大讲堂”品牌,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培养涵盖体育产业发展、赛事策划运营、体育品牌营销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已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四是促进居民体育消费,围绕成都大运会筹办举办契机,积极开展“爱成都·迎大运”“运动成都·悦动生活”“万千商家齐参与”等主题体育消费促进活动,发放各类体育消费券和惠民运动券,促进体育消费持续稳步增长。五是营造体育消费环境,由成都体育局构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创新推动体育时尚消费、体育赛事消费、绿道体育消费、体育融合消费、体育数字消费等,启动户外运动季活动,发布十大最受欢迎时尚运动消费场景。截止2022年,成都体育消费总规模为578.6亿元,居民人均体育消费达到了2720.6元。 三、实践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2023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在印发《关于恢复和扩大体育消费的工作方案》中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体育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不断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扩大体育消费规模、优化体育消费结构”。紧接着在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也转发了《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的通知,也明确指出要增加文化体育休闲消费供给。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和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成渝地区双层经济圈的建设要求,川渝毗邻地区未来应该紧紧聚集体育资源,不断激发群众体育消费潜力和活力,多措并举推动区域协同建设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 第一,大力培育并引进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3—2025年)》,建设川渝地区体育产业园区工程,从“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推进,在区域协同政策、制度设计、机制配套、体制规范等方面,探索为培育与引进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提供支持与帮扶。依托川渝地区平台招商引资引流,不断做大做强体育装备制造业、器械制造业、运动食品企业、运动智能设备研发等相关产业,继续扩大毗邻区域内体育用品制造业数量和优化质量,进一步丰富全民健身智慧化体育产品服务内容,推动川渝地区构建区域协同的现代化体育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第二,全面整合并优化配置体育基础设施。积极响应体育强国、体育强市建设要求与全民健身战略安排,以项目化、数字化、产业化推动川渝地区体育基础设施资源优化配置,实施川渝地区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统筹申报区域综合性体育场馆项目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毗邻镇街全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等项目,有效整合利用城市边角地、农村废弃地,搭建城乡居民体育休闲空间,建设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口袋公园、小型体育公园。同时,要不断提升川渝地区城乡社区体育数字化水平,依托数字化系统合理配置现有体育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陈年老旧的健身设施迈向智能化、安全化、数字化发展,构建低碳节能的便捷化体育基础设施,在川渝地区城乡社区配置与自然生态、社会空间相通相融的现代化体育生活新空间。 第三,强化体教融合的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体教融合是新时代发展青少年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培养更多体育人才队伍的必由之路。加强川渝地区体教融合能够有效推动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打造青少年特色体育项目,诸如峨眉武术、青城武术、缠丝拳、小洪拳、藏棋、滑杆、蹬技等非遗体育项目,以点带面,以赛促训,积极开展川渝地区各项体育赛事及活动,注重加强川渝地区的体育教练员、体育裁判员和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并且构建区域体育人才的流通渠道,可依托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毗邻高校的体教融合成果,对标国内外其他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积极引进并培育运动康复师、运动处方师以及运动营养师等方面的体育专业人才,逐步优化提升川渝地区的体育人才队伍结构。 第四,积极营销并大力推广体育赛事活动。在川渝地区举办或承办的任何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依托川渝地区教体局、报社、电视台、自媒体以及各大发布媒体,充分利用图文直播、视频直播、现场直播等多种方式,对川渝地区体育赛事活动、全面健身活动以及体育培训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全媒体报道,并将其宣传工作纳入媒体部门的年度工作考核之列,通过现代信息传媒技术,逐步将川渝地区体育消费试点的城市名片擦亮传递。通过加大对川渝地区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区域体育赛事活动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让毗邻地区的男女老少都爱看体育比赛活动,懂体育运动知识,喜爱参与体育运动。 第五,努力营造良好的群众体育消费环境。通过优化川渝地区全民健身的整体功能布局,探索推动毗邻地区大中小院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体育场地智能化和数字化建设,畅通群众体育健身消费的信息沟通与运营渠道。依托体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普及、推广与应用群众性运动技能,从下而上、自上而下多渠道多形式营造体育消费环境。搭建创新川渝地区体育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机制,积极引导线上线下的体育协会、体育团体、体育俱乐部、体育自组织等机构,面向社会化、规范化、数字化以及高效化发展,不断优化川渝地区社会力量引领群众体育消费业态、深化区域群众体育交流合作、培育群众体育消费土壤以及融合群众体育消费链条,促进川渝毗邻地区群众体育荟活动开展,不断聚焦区域协同合力打造运动健康之城。 【作者王春顺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18项,在《体育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担任SAGE Open、《河北体育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审稿人,长期致力于体育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朱亚成系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讲师、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国家民委教改项目主持人、西藏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四川体育科学》编委兼外审专家,主要从事藏族赛马节研究。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文体旅融合背景下藏族赛马节高质量发展研究”(批准号:23XTY003)阶段性成果。】 |
中国文化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报网 wenhuabao.com.cn 合作qq:3367874305 举报邮箱:918825737@qq.com Copyright 2012-2021 中国文化报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