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拐杖人生”到”共富灯塔”——残疾店主袁宣财的逆袭之路 来源:网络 编辑:马俊冬 时间:2025-05-20 16:58
清晨六点半,长沙宁乡回龙铺镇的街道还浸在朦胧的雾气中,袁宣财已熟练地打开”先才商店”的店门,拄着拐杖穿梭在货架间,利落的补货动作让人很难联想到,这个50多岁的汉子曾在命运的泥沼里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泛黄的手指关节微微凸起,那是岁月与命运抗争留下的印记。 一、创业路:从“跌倒”到“站稳”,一个店改写人生 摔倒了就再爬起来,只要不认输,人生总有转机。 一场意外的车祸,让6岁的小宣财失去了正常行走的权力。“那时我就像摔进泥潭的蚂蚱,越挣扎陷得越深。”袁宣财摩挲着柜台边缘,声音里带着自嘲。从16岁起,他便踏上了艰难的创业路,做过学徒,也走街串巷叫卖过,做过短工,也在街角摆过小摊......直到2000年,他开了一家小杂货店,在政策的支持下办了一张烟草证,生活才渐渐稳定下来。 2018年,袁宣财凭借自己的热情与责任心组织回龙铺泉福村的零售户成立了诚信互助小组,并担任小组长,引导大家诚信经营、互帮互助,他身残志坚、积极作为的事迹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2020年,客户经理小李带来了“湘村636”的加盟方案,“袁老板,咱们一起让小店升升级!” “放心,我们有专门的帮扶政策,从店面设计到设备操作,全程手把手教!” 接下来的3个月,小李和来自宁乡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党员工作队几乎天天“泡”在店里,帮忙规划店面布局、指导装修、搬运货物。焕然一新的店铺开张那天,阳光透过崭新的窗户洒进来,扫码枪、终端机这些新设备整齐摆在收银台上,老袁脸上的皱纹里是藏不住的笑意,那是对新生活的期待和憧憬。
(加盟“湘村636”改造后的先才商店) 然而,新挑战随之而来。第一次使用会员系统时,满屏的数据和按钮让袁宣财犯了难:“这比解题还难!”客户经理小林得知后,连续三个周末泡在店里,手把手教学。党员工作队也定期上门“补课”,还录制了视频供他学习。在大家的帮助下,袁宣财逐渐从“数字小白”成长为“行家里手”。如今的他,不仅能熟练操作各类智能设备,给其他店主讲起经营来也头头是道。 二、共富路:20年公益坚守,让更多残疾人“站起来” 自己淋过雨,就想为别人撑把伞——他的小店成了“助残驿站”。 每天清晨,袁宣财总会提前半小时开门。不是为了做生意,而是给周边残疾的、年纪大的店主留出“取经”时间。“老袁的店就是我们的课堂。”坐在轮椅上的李老板满眼赞叹,”原来还有‘黄金陈列带’,我真是长见识了。” 生活逐渐好转后,袁宣财没有忘记曾经在困境中挣扎的日子。作为回龙铺残疾人协会连续20多年的专职委员,他成了大家的“主心骨”。这些年,他跑遍各个部门,为残疾人争取创业扶持基金,帮助他们开启创业之路。日常经营中,袁宣财主动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他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200多个特殊备注,谁家遇到经营难题,他总是第一时间帮忙解决。“袁老板,这个订货系统怎么操作?”面对其他店主的求助,他总是耐心解答,手把手教学。 去年夏天的暴雨,让刘大姐的小店遭遇水灾。一楼仓库被雨水倒灌,望着漂浮在水面的货物,她急得直掉眼泪。“别慌,我马上来!”袁宣财得知情况后立即在诚信互助小组群里发出求助信息。不到半小时,十多位店主冒雨赶来。袁宣财拄着拐杖指挥:“年轻人负责搬运,女同志整理货物,咱们先把损失降到最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所有货物被转移到安全地带。刘大姐握着袁宣财湿漉漉的手,哽咽着说:“要不是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袁宣财获得的荣誉证书) 袁宣财的抽屉里堆满了“社会贤达”“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证书,这些奖杯和证书,是对他无私奉献的最好见证。 三、传承路:女儿返乡,两代人的温暖接力 父亲的坚韧与善良打动了她——90后女儿放弃城市工作,回乡接棒“共富梦”。 2020年,袁宣财在家里召开小组会,女儿袁英看着50多岁的父亲半蹲在地上,耐心地教一位上了年纪的店主在手机上观看直播:“您看,先点这里扫码,再输入证号......”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父亲斑白的鬓角,勾勒出一个温暖而坚定的轮廓,她忽然就明白了父亲多年来的坚守。 “爸,我想回来帮你。”当晚,袁英的决定让父亲愣住了。“外面的工作多好,干嘛回来吃苦?”袁宣财心疼地说。“因为我想和你一起,把温暖传递下去。”袁英坚定地说,“现在政策这么好,我想用年轻人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小店。” 返乡后的袁英,为先才商店注入了新活力。她开通直播账号,帮助村民销售特色农产品:“没错!我们这农产品都是绿色无污染的好东西!”袁英不仅带货,还分享经营经验,手把手教其他店主拍摄短视频、运营客户群。她还在门口布置了网红打卡墙,“年轻人就是有想法!”老顾客刘阿姨举着手机拍照发朋友圈,“现在在家门口都能拍出大片。”
(袁英接替父亲组织小组会) “以前觉得爸爸的事业就是守着小店,现在才明白,这是点燃希望的火把。”袁英指着手机上的“共富榜”,那都是帮扶对象的笑脸照片,“以前是爸爸一个人在奋斗,现在我们要让更多人看到,残疾人也能活出精彩人生。” 近年来,大批像袁英这样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从独自打拼到带动群体,从传统经营到数字赋能,袁宣财父女的故事,正是乡村振兴浪潮中最动人的篇章。而“湘村636”的金字招牌下,永远上演着关于奋斗、关于互助、关于传承的动人故事。(孟凡)
|
中国文化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不良信息举报| |
![]() |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报网 wenhuabao.com.cn 合作qq:3367874305 举报邮箱:918825737@qq.com Copyright 2012-2021 中国文化报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