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烟田里的"绿野新章" 来源:网络 编辑:马俊冬 时间:2025-05-21 11:06
五月的湘南丘陵,晨雾还未散尽,岩泉镇上田村的烟农陈万平已经蹲在自家烟田里。他戴着草帽,手里捏着一张淡蓝色的《烟田配方施肥指导单》,对照着田垄边的肥料包装袋仔细比对。
(网格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小培) "老陈,分层施肥时要注意基肥和追肥的比例。"网格员李磊的声音从田埂那头传来,带着清晨特有的清亮。这是宜章县烟叶生产的寻常一幕,也是现代农业科技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一纸"营养处方"背后的智慧农业实践 在岩泉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李磊正对着电脑屏幕分析最新的土壤检测数据。"全镇13个种烟村,我们建立了动态土壤数据库。"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说,"去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后,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8%,亩均节约肥料成本62元。"这些数据最终化作陈万平手中的施肥指导单,在全县2.3万亩烟田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
(移栽后的烟田) 这种精准到乡镇的"营养处方"背后,是当地历时三年建立的土壤信息图谱。通过移动终端,全县37名网格员可以实时调取责任片区的土壤墒情、肥力数据。"过去凭经验施肥,现在靠数据说话。"玉溪镇烟农刘建国展示手机里的"云端课堂",里面存着12个施肥教学短视频,"什么时候追肥、怎么配比,视频里讲得明明白白。" 无人机盘旋下的绿色防控革命
(无人机植保作业) "注意保持3米飞行高度,施药浓度要精确到毫升。"在竹渚村的飞防培训现场,农技专家正在调试植保无人机。村民李腾仰头望着空中盘旋的"铁蜻蜓",黝黑的脸上泛着笑意:"往年人工打药,10亩地要忙活两天,现在20分钟搞定。"今年春耕,这样的场景在宜章17个种烟乡镇已成常态。 副站长吴楚杰的工作日志里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2023年全县推广生物农药12.3吨,建立病虫害监测点89个,病害识别准确率从67%提升至92%。"我们通过分析虫情照片,快速匹配给出防治方案。"他滑动打开系统,展示着后台不断刷新的监测数据。 "培土经"里的现代农业辩证法 西河村的烟田里,技术员黄明文卷着裤腿蹲在地头,手把手教新烟农培土。"土层要覆盖茎基部3-5厘米,既能保墒又防倒伏。"他边说边用竹片在土垄上划出示范线。不远处,56岁的烟农周大娘正按照新学的"三看"口诀操作:看天气定时间、看墒情定深度、看长势定频次。
(烟农正在进行小培) 这种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改变肉眼可见。白沙镇烟农合作社理事长算了一笔账:规范培土后,烟株根系发达度提升30%,亩均增产10公斤。更让他惊喜的是,去年暴雨季,实施高标准培土的烟田倒伏率仅为2.7%,而传统烟田达到11%。 田间课堂里的"传帮带"新生态 在莽山瑶族乡的"移动培训站",烟叶技师王一安正在讲解病害防治知识。墙上挂着图文并茂的《烟叶生产月历》,地上摆着病害标本对照盒。"我们把复杂技术编成顺口溜,配上瑶族山歌曲调,老乡们记得特别快。"技术员朱宏宇说着哼唱起自编的"培土谣"。 这种"沉浸式"培训正在改变传统农技推广模式。据统计,今年春耕期间全县开展"田间微课堂"27场、覆盖1233人次,建立微信答疑群119个。烟农陈晓燕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上百张技术图解:"以前碰到问题要跑十几里路问技术员,现在拍张照片发群里,五分钟就有专家解答。" 产业链条上的乡村振兴密码
(烟田的日常劳作) 站在天塘镇烟草产业综合体的观景台上,镇长陈积坚指着连片的标准化烟田介绍:"我们正推动'烟稻轮作+观光农业'融合发展。"远处的智能育苗工场里,烟叶已经移栽完成,一棚多用新育的菜苗茁壮成长;近处的烟田里,烟农劳作间隙爽朗的笑声在山谷间回荡。
(育苗大棚全景图) 这种全产业链思维正在重塑传统烟草种植。县烟草分公司烟叶生产经营分部主任欧义翻开工作台账:2024年全县培育职业烟农163户,建设产业综合体4个,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土地里——通过推广绿肥种植和秸秆还田,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三年提升0.8个百分点。 在宜章烟区,无人机作业已成为寻常事务,网格员的车辆灯光常在乡间小路划出流动的星火。从靠天吃饭到数据种烟,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协同,这个湘南山区县的实践印证着一个朴素道理: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产业升级离不开科技赋能。当传统农艺遇见现代科技,当绿色理念扎根红土地,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正在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胡镕东) |
中国文化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不良信息举报| |
![]() |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报网 wenhuabao.com.cn 合作qq:3367874305 举报邮箱:918825737@qq.com Copyright 2012-2021 中国文化报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